《机械强度》
人们熟悉的现代京剧《沙家浜》和电影《51号兵站》,剧中主人公的原型,即是本文要颂扬的中医前贤吕炳奎及其领导下的一些战友。吕炳奎(1914—2003),祖籍上海嘉定外冈,少年时代从师于著名中医汪志仁,习儒学医,学业有成,20岁时便独自悬壶行医,济世惠民,屡起沉疴,医名早扬。
抗战英豪历沧桑
年轻时期的吕炳奎忧国忧民,关心国家时局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目睹人民的苦难,毅然变卖了家产,用其家资购置了十余支流散在民间的枪械,于1938年初组织了300多人的嘉定外冈抗日游击队,吕炳奎任队长,成为当时上海郊县三支抗日武装之一。
1938年和1939年期间,外冈抗日游击队火烧日军飞机,伏击日军汽艇,协助叶飞部歼灭邓敬烈顽军,在八字桥痛击日寇侵略军。吕炳奎率领的外冈抗日游击队英勇奋战的事迹,强烈震撼了上海大地。
皖南事变后,吕炳奎被奉命赴浙东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,先后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第三支队队长、浙东三东地区工委书记兼海防大队政委等职。抗战期间新四军采购的大批物资、从江南经上海去延安的干部,大多是由这支部队运送和护送的。海防大队后来发展成为华中海防纵队,是我军最早的海上武装力量,浙东根据地也是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他领导的苏北海防纵队,曾缴获了敌人一艘坦克登陆艇,成为解放军历史上拥有的第一艘现代舰艇。
吕炳奎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、浴血奋战,并留下了腿部的残疾。一位热血郎中,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,毅然愤起安邦救国,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中医司令授青囊
新中国成立后,吕炳奎重返医林,担任了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兼党委书记。他在江苏省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和中医师资进修学校。
1956年,吕炳奎奉命担任中央卫生部中医司司长,嗣后中医司改称中医局,吕炳奎继任局长。他亲自培养了弟子董建华、程莘农、王绵之等医学名家。他倡导西医离职学习中医,得到毛泽东的批示: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,应当努力发掘,加以提高。”从此,他愈加殚精竭虑,为中医事业奋斗不息,培育了天津医家赵恩俭、郭霭春、阮士怡等优秀医学人才。医学界依然称吕炳奎为“中医司令”。
吕炳奎强调,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不能混为一谈。多年的中西医结合和中
医工作时起时落,极不稳定,发展如此缓慢,其原因之一就是把中医和“西学中”合在一起,其结果从“西学中”医师来说,很多切身问题往往难以解决,同时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之间学术上的矛盾,也很不易解决,既影响了中医的继承发展,又影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。
生命科学辟蹊径
吕炳奎遵崇中医学理论,研究人体生命科学,他强调:人体除了五脏六腑的实体的器官外,还有附于各器官的十二经脉,奇经八脉、十五络脉,体表上还分布着数百个穴位,这些经脉好似电流,穴位好似电钮,什么症状按那个穴位即可手到病除。这一系列重要的功能系统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是一个系统的整体,内脏功能与体表功能是完全一致的系统功能,针灸学提出的子午流注也是这个原理。
人体的生长发育、精神智慧、健康与疾病、生老病死,都是这些生理功能盛衰的作用。要把人体功能的理论体系和它的具体作用系统掌握起来,广为运用到实际,有可能达到无病健康长寿的境界。吕炳奎治病重视脾肾,善用温阳芳化药。五脏不足先调脾胃,调脾胃先固根本,后天气旺,生化有源,才能培养先天之本肾。胃气一败,百药难施。治病先治人,脾胃是关键。在用药上善用桂枝、附片、藿香、佩兰、白蔻、白术、薏苡仁、通草之类的温阳芳化淡渗药。
吕炳奎提倡中医新思想体系,精心研究现代医学,精于理论,勇于实践,尊经不泥,师古不囿,参西而不背中。在医理上融化古人,独创新见,形成了以精、气、神辨证论治为特色的治疗学,在防治脑梗塞、半身不遂、心肌梗死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等临床领域,开辟一条新途径。北京一13岁女孩患寒痹,膝肿不能行,卧床月余,变天阴冷潮湿加重,不能上学。经吕老独活寄生汤加羌活、附片、桂枝、淫羊藿、川续断、薏苡仁等治疗,半月肿消,月余痊愈。
杏林卫士唤岐黄
离休后的吕炳奎依然力拯中医,撰文《我对现今中医药学灭顶之灾的呼吁与建议》。在担任全国政协第六届、第七届委员,第七届政协医药卫生组副组长期间。他致力于推进民办中医药的发展,重视对后辈人才的培养,先后收张贵发等后起之秀为弟子;1984年创立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,培养了三万多名中医人才;SARS流行期间,组织中医界成立了吕炳奎非典治疗小组,亲临非典一线参加治疗,自拟了几组防治非典的方药,被国内医学界引用救急施治,终使无数患者走出了非典的阴霾。
上一篇:不同设计可注射椎弓根螺钉机械强度力学研究
下一篇:没有了